从城乡移民看教育 
2022-12-22 11:40:37
  • 0
  • 0
  • 1
  • 0

 序言

很多人看一个地方的发展,总是习惯以城市的发展为标准。城市的溯源是以商贸为土壤,以人烟辏集为种子而萌芽。随着公共服务体系以必须的角色应运而生,它的魅力便让多少乡村人倾倒,向往城市生活,涌进城市居住。

所谓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都是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回归,或者是初来乍到不适应城市生活者的反应。广大农村劳动者不是少数几个隐士或者田园诗人,也不是想体验一把淳朴自热生活从中获得智慧的哲学家,他们是淳朴的劳动者,从实际出发,地地道道的生活者,对实实在在的生活充满了渴望。乡村蜕变成城市是发展的本质。

城市的发展是立体的,就像宇宙膨胀一样。从表象来看,判断城市的地标,就是高耸的楼房的高度和数量。它有着魔法盒的吸引力。说人类的正当需求也好,高质量生活追求也好,甚至说无休止的欲望也好,反正在告别乡村也罢,超越低级也罢,甚至说逃避苦难也罢的道路上,因为走得太急,必定会无意间遗失一些东西在乡下,甚至有意慷慨地狠心抛弃一些财物。它们有的还没来得及被主人享用就被遗弃,有的还是新人就失宠,但是大多数还是完成了它们阶段性的使命而寿终正寝。然而它们都是被刻在乡村人心里的记念,比写在纸上的更富有意义。 

 正文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倾向东方。巧合的是人文经济发展的河流也带有自然的基因——对东方情有独钟。人类的意志就这样被大自然牵着鼻子走,这好像是戏剧性的。

但是我们不能只为了步入城市生活而丢下乡村。乡村变美丽了,人们涌进城市的想往还十分强烈。有些人开始怀疑乡村的一切甚至否定不该否定的东西。虽然说“月是故乡明”,但狂热的憧憬使他们更坚信“异乡的月亮更圆”。于是乎,这些移民中间又产生了夹层:能买得起车,却开不起车;进城容易,住城难。

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积极发展小城市。所以,小城市对于外来入住者当然是来者不拒,如韩信点兵。那些雨后春笋般的楼盘正“虚座以待”。高楼大厦的建造者——农民工触目了城市的繁华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所不同的是这里播洒过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他们想让自己——至少是子女也要和这些富丽堂皇的高大尤物共度城市时光。

乡村聚居楼也不甘示弱,一幢接着一幢拔地而起。尽管如此,还是有更多的中老年父母要满足子女非城市房不结婚的要求,还是有更多的年轻人不计代价为后代谋划更好的生活环境。也许二十年后,这样的乡村,将只有安土重迁或不得已住在乡下的老年人守望相助。那些宽阔平坦的村路,花木装饰;宽敞明亮的庭院,白发翁媪,将成为活的标本陈列在大自然的博物馆。

历史的产物终究要成为历史的陈迹,直至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或者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另一番欣欣向荣的气象。

从个别现象看来,发展城市和建设乡村是熊掌和鱼的关系。农村居民一方面感恩国家政策,也相信乡村城镇化、现代化是迟早的事,但是他们看到更多的则是城市发达于乡村的现实,他们更关注改善自身的现状。到底是什么力量让现代家庭对城市如痴如醉?归根结底是寻求教育资源的优越。

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确实存在差异,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有些乡村还存在着“走课”和“代课”现象,这是师资不足的表现。农村学校近年来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配置,都有了很大提升。如果不知道是在农村,置身其中,还以为是城市学校呢。但是有条件的家庭还是想办法尽可能往城市送孩子读书。在他们看来,城里的学校也比农村先进。其实就教育质量而言,不能仅凭学校的户口断言。我们都知道山村里也有闻名遐迩的学校。所以,就时常听到有进了城的家长说出懊悔之言。但是农村学校生源流失,还是持续存在着。有的地区,不得不合班并校。刚刚信心慢慢,满怀希望上马的新校舍只好闲置起来。资源的浪费着实可惜。

走课和代课现象也是令家长担忧的一方面,虽然不能一概否定影响教育质量。按说到今天,有的地区,在编教师工资能保证四个抚养人和赡养人的生活消费,如果持续存在走课和代课制度,那么确实有点儿费解。过去教师队伍也存在在编和不在编之分,但那时候用民办教师充实或补给师资,是因为缺乏人才。当然,要统筹协调好每年纳编数量和退休数量的关系,也就是吸入和析出的谐调。

有的地方说师资饱和。其实不是真正的饱和,而是在编师资饱和,财政难以消化。这就造成应届毕业生和编外教师暂时失去考正机会。在教师岗位不能满足教育实际需要的情况下,说提高了教师工资和待遇,向社会证明具有说服力的说法是要打折扣的。

有的地区不优先考虑本地实际情况,盲目吸引外籍考生,导致本埠考生压力增大且降低就业概率。

教师工资每普涨一次,就拉大一次教师工资之间的等级差,最高的和最低的落差很大,但是付出的劳动基本是一样的。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基本工资上。如果一个教师的基本工资达到保证三倍的赡养人和抚养人一般生活标准,那么就需要适当调整工资制度和倾斜工资分配杠杆,来充实在编教师岗位,从而满足受教育者需求和家长愿望,再从而实现社会期待的教育愿景。

办法总是有的。改革是改进工作和改善条件最好的办法,自我革命是工作永葆青春活力、长盛不衰的法宝。自我革命不但需要智慧,更需要反省的精神、行动的勇气和魄力。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畏首畏尾都是工作的大忌。要革新,就有难度。自古以来,每一次有意义的改革,都会触动一少部分人和某一阶层的利益。他们会从私己出发,有意见或者阻挠。改革的阻力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外部的阻力不可怕,——人民是最明事理的,而内部的反对派明知道是对的,也会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于不顾。但是只要对国家,对人民有意,得罪少数人也值得。

近年来,报考教师岗位数字的攀升,进一步说明了教育事业正蒸蒸日上。

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振兴,二者都是熊掌,要兼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