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说
2021-12-02 14:47:03
  • 0
  • 0
  • 3
  • 0


一天中午,我下班的路上,猛然发现个摆摊卖书的。书摊很长,比县新华书店长度还长,正好与宽阔的十里大街相映衬。这是我在这条街上第一次遇见的卖书生意,无疑是一道新鲜的风景,给这条副食街平添了些许文化气息。

这条街西起中心街道,东接县西关大街,所以交通便利、人烟繁华。然而书摊上只有一个人——卖主。他默默地坐着,什么也不做,两眼无神,似乎什么也没想。看样子,来了很久的样子,因为那么多的书,要整饬好长时间才能分门别类摆放那么整齐的!

我最感到新鲜的是插着的标价牌:论斤卖书。可是,写书的人是按字数——连标点符号一块要稿酬的。反差如此之大,也不知令谁汗颜!我忽然想起,小时候上学,学生们买不起好本子当打草纸和练习本,就买论斤卖的“废纸”,——只不过那时候生意兴隆。再看这个生意人,只有当过往车辆带动的风掀起书页的时候,他才会站起来抚弄一下。

两边都摆着生意摊,和他不是同行。主顾交易大多数通过手机,使用纸币的少之又少了,——当今,纸质类的东西和人们打交道的除了钞票,其他的已经很少了。当送走顾客时,他们就摆弄一会手机,时不时地自己笑出声来。有时候笑的声音大了,书摊生意人才投过来一瞥。不知他是忘带手机了,还是不喜欢玩手机,两只手总是无所事事地闲着。

哎,对了!西边大超市门口——原来的供销社大厦,也就是广场上,嗯——也就是傍晚就开始跳广场舞的地方,也有个摆书摊的商人,只是他干这行生意有年头了:我十几岁时,——那时他也十几岁少年的模样,一直坚持到现在,只要天气不是太坏,就会有他的影子。也不知从哪天起,他捎带着卖点儿别的东西了。身在闹市,自然少不了人。每次从那里经过,总会看得见有人陪他聊天,有人陪他下棋。渐渐地,掺杂的商品多了,书就成了配头,——就像开超市的,卖鸡蛋只是个配头一样。这也许是他能走到今天的缘故吧?而眼前这个陌生人,大概是第一次做卖书生意吧?也可能是来处理库存的?

我上学的时候,有篇课文讲的是大学问家袁枚谈自己读书的经历。自己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穷。借不来书,晚上梦中就出现借书困窘的情境。后来,做了官,有了自己的书,到处都堆满了。由于长期不看,生了蛀虫。

袁枚的意思是在总结一种规律吗:没书的时候,想方设法读书;有书的时候,却不珍惜读书时光?非也!他只是想告诫世人:读书是人生第一要义!

我从前上学,谁要是偷偷看课外书,老师收,家长撕;现在,老师鼓励看课外书,家长不惜高价买课外书,可是有几个愿意看呢?

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的大学生将“八大山人”说成了八位隐士,还有人说是“扬州八怪”!还好,没有和“八仙过海”扯上关系!

既然远的不太熟悉,就问问近的吧!——我曾经问过孩子们:开国元勋十大元帅你知道几位?回答最好的说不出三个名字来!

以上种种,难道全怨孩子吗?

有时候,为了讲课的需要,我插说典故之类,即使是严肃郑重地讲,孩子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入神!当我回归正题时,还有的没回过神来。

孩子天性是爱看书的!不爱看书,只是后天的事!

生意没有光顾,是可怜的。书没有人读,是可悲的。要是没有了书商,确是令人担忧的。

下午,太阳一偏西,我就上班去了。经过那个路段时,想称上几斤,因为中午急着回家做饭,没来及买!——哦!你别误会,不是大白菜,是书!可是那个地方,已经空旷旷的。他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不知道以后还会返回来吗?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