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杂文
  • (15)

“读书”说

一天中午,我下班的路上,猛然发现个摆摊卖书的。书摊很长,比县新华书店长度还长,正好与宽阔的十里大街相映衬。这是我在这条街上第一次遇见的卖书生意,无疑是一道新鲜的风景,给这条副食街平添了些许文化气息。这条街西起中心街道,东接县西关大街,所以交通便利、人烟繁华。然而书摊上只有一个人——卖主。他默默地坐着,什么也不做,两眼无神,似乎什么也没想。看样子,来了很久的样子,因为那么多的书,要整饬好长时间才能分门...

  • 46
  • 0
  • 3
  • 0
2021.12.02 14:47

杂文《透视当下男青“婚恋难”》

每每听到街头巷尾“近几年,处个对象咋这么难呢?”的话题。他们的苦衷是——一、有钱,却难“聘”“财务大臣”;有车,却空着副驾驶;有房,却独守空房。二、都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却“踏破铁鞋无觅处”,慨叹“人间四月芳菲尽”!三、好不容易处个对象,几天或一年半载的工夫,莫名其妙“劳燕分飞”。四、晃来晃去,大好青春过了。就是找个“再婚”,也需三四个提亲保媒的费九牛二虎之力。似乎这是自人类步入婚姻制社会以来,男青处对象最囧的...

  • 88
  • 0
  • 6
  • 0
2019.04.16 16:52

小说中的“感官”效应(杂文)

小说中的“感官”效应(杂文) 读小说,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读者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作者便想办法刺激读者的感官——眼睛。没有“感官”效应就没有小说效应,最终也不会产生社会效应。有些作品在牵扯到男女之事时,极尽铺排或渲染之能事。简直像一位“性专家”用文学的语言举办专业知识讲座,或像一个情场上的斫轮老手恬不知耻地抖露风流艳史,来挑起读者的胃口。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大概出于以下原因:一、作者有着创作的强烈爱好以及...

  • 59
  • 0
  • 0
  • 0
2019.01.11 16:28

杂文《没碰过女人》

就在几天前,又在文学作品中碰到“×××活了多大岁数,从没碰过女人。”这样的表达方式或与之类似的说法,在文学作品里不知碰过几次眼皮了。好像在三十年前就确乎见过。再上溯的话,也说不准还有没有人说过。 此处“碰”者,找对象或者结婚之意也。然而作者不如此措辞,自有道理在。纵非春秋笔法,亦袭用不知几度春秋,几成成句。故不才亦不敢冒昧以译词篡替,仍以“碰”者论之。读者何妨以“对象”“结婚”之意会焉? 只要不是神话或者幻想,...

  • 386
  • 0
  • 6
  • 0
2019.01.10 19:08

关于“解释学”

“解释学”三个字写出来是汉字模样,具网称,其身份当是“洋玩意儿”。将一门学问称为“玩意儿”,似有亵渎学术之嫌。如果以历史鉴赏家的眼光去玩味儿它,应该有视为珍宝的感情的,而且又是洋人玩儿出来的,更何况是一支美学流派呢? 我国就没有解释学吗? 其实我国早就产生了“解释学”的雏形,然而这一“雏”就是几千年。从卜卦、神话、寓言到四书五经;从哲学思想到诗词小说,这可以说一直是在发展进步的。虽然“路曼曼其修远”,仍能踽踽...

  • 37
  • 0
  • 1
  • 0
2018.12.25 16:06

          新“遗老”说(杂文)

新“遗老”说 近日,网称一学生偶遇老师,报复二十年之前的仇恨。这也算是“二十年之后是一条好汉了”。有人质疑此新闻的真假。但是持“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坚定信念的学生还真有其事。 这类人却有两种本事似乎让人佩服:不念滴水之恩而对报仇的专注力;惊人的记忆力。 老师则相反——不要高看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如何精彩,其实老师健忘得很:被批评的孩子哭丧着脸前脚刚走,老师已经若无其事地讲他的课了,偶尔还逗孩子们发笑;多年以后,...

  • 110
  • 0
  • 4
  • 0
2018.12.20 20:18

“露脚脖”的文化(杂文)

寒流来了,智慧的落叶乔木怕冻伤了体魄,不再伸出绿色的手掌,尽管袖了手安然过冬;即使常绿树叶子也少了光泽和逼眼的绿。倘能看得见显眼的花草——那须是应景的花草,她却管不住自己,不由自主地在在冰天雪地开放了——也许和煦和炎阳却是她们所讨厌的。然而应景的花草一定会引来人们的瞩目乃至膜拜的,只因她们占尽了冬天的风流。 这时节,忽然走着几个露着脚脖子的青年人,则又是入目的一景。 大街上,看见露脚脖的,本也无可厚非...

  • 294
  • 0
  • 20
  • 0
2018.12.12 10:49

杂文《反弹与过正》

一块木板弯了,当把它往相反方向矫至“正”点(这里的正点就是中规中矩的,或者是传统的中庸之道,或者是完美主义者追求的恰如其分),松开手时,发现他又往原来弯曲的方向反弹了一些角度。这时候才明白只有“矫枉过正”才能对抗“反弹”的道理。木板是没有生命,没有思想,没有意志的物体,其“反弹”是不自觉的反应。它不知道主人是想把它从弯路上矫正过来。因为它是直肠子,想反弹立马就表现在行动上,绝不会暂时隐瞒了“弯曲的心”。主...

  • 136
  • 0
  • 4
  • 0
2018.12.07 17:30

谁的幸福感觉来得太快(杂文)

“现在的孩子不好管”早听得不是新闻了。好在还没沦落为祥林嫂诉说“孩子遭狼”的境地。确实,孩子已经不似从前“听话”的“奴才”“傀儡”。大家也分辨不清到底是不是更文明了。有目共睹,当代的教育资源越发优良化了,家教愈加知识化了,呵护渐趋精准化了。总之,现在的孩子是经过滋养和熏陶打理起来的现代化的优生优育的新生代。不论报刊、网页,还是微视频甚至抖音无不充塞着比电子软件更新还要快的新理论、新观点、新解读——但是也不缺少...

  • 58
  • 0
  • 0
  • 0
2018.11.28 12:53

路边的“烟娃”

路边的“烟娃”(杂文) 每每看到路边三五小聚的未成年孩子吐着烟圈。因为年龄尚小,还不配冠以“烟民”的雅号。充其量也只能称为“烟娃”。路人则见怪不怪,倒是引来几个同龄女孩前来“观光”。做着时尚的动作,说着提前了若干年的话语。就像三十年代初“购买东西”的“上海的少女”“侧着头,佯嗔薄怒”。自然,烟娃“是能像店员对于成年的女性一样,加以调笑的,而她(们)也早明白着这调笑的意义。总之,她(他)们大抵早熟了”。作为一个大国...

  • 90
  • 0
  • 3
  • 0
2018.11.22 15:45